10 月 3 日,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假期中时,激光雷达行业被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。
禾赛科技宣布,其 2025 年度第 100 万台激光雷达已于 9 月底正式下线。
禾赛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把激光雷达年产量做到了超百万台,这是一个世界纪录。
一个曾经只在博世、大陆这些传统 Tier1 巨头故事里出现的数字,首次写在了一家中国激光雷达公司的成绩单上。
而这还只是开始。禾赛 2025 年的规划年产能超 200 万台,预计交付量将达 120 万至 150 万台。
01、百万台背后:激光雷达的「规模化时刻」
「百万台」的数字,动摇了两样东西:
第一是「激光雷达太贵,无法上车」的古老论调。在特斯拉纯视觉路线的暴论和激光雷达高成本的古早印象共存之时,禾赛已经带领行业冲进了「年百万级」的超大规模量产时代。
激光雷达对于 ADAS 的强力支持,包括作为 AEB 安全兜底的核心硬件等,已经成为行业共识。这些激光雷达今年甚至已搭载于 10 万级别的车型,做到了安全和智能的平权。
第二是技术路线「百家争鸣」的幻想。回望 2021 年,激光雷达上车元年前夜,路线之争何等激烈:禾赛/法雷奥的一维转镜、速腾/Innoviz 的 MEMS、图达通/ Luminar 的 1550nm 二维转镜……业界一度为「哪家强」争得面红耳赤。
一维转镜
MEMS
1550nm+二维转镜
然而,大浪淘沙。2023 年后,行业呈现出明显的技术路径收敛趋势。原本坚持 1550nm 的企业开始布局 905nm 一维转镜雷达,MEMS 技术的先行者也在新一代产品中探索一维转镜方案。
这种多路径并行的探索,反映出行业在规模化量产阶段,对成本、性能、可靠性平衡点的共同追求。
只有科技树一直点对了的禾赛,始终坚定地走在「905nm VCSEL(激光发射模块)+ SPAD/SiPM(激光接收模块)+ 一维转镜(激光扫描模块)」100% 自研的路上。
百万台的产量,等于向市场宣告:在多种技术路线的充分验证后,市场已经给出了阶段性答案。
02、禾赛的制胜三板斧:芯片化、平台化与极致制造
禾赛凭什么能领先?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:芯片化、平台化、极致制造。这是一场精心策划、坚决执行的「阳谋」。
芯片化是根: 早在 2017 年,禾赛 CEO 李一帆就断言:「激光雷达的核心壁垒不在扫描模块,而在于收发模块,芯片化才是唯一终局。」于是,禾赛一头扎进芯片自研的「苦活、累活」,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全自研七大核心部件的公司。这种垂直整合,让其牢牢握住了性能、成本和供应链的命脉。平台化是魂: 拆开禾赛从 AT128 到 ATX 的产品,内部结构惊人一致。这种平台化战略,让技术积累得以复用,新品开发像搭乐高一样高效、可靠。而反观行业内有的技术路线不太坚定的企业,不同代际产品甚至需要重建产线,无形中拖慢了节奏,抬高了成本。极致制造是拳: 禾赛敢自建工厂,用 100% 的自动化率,实现每 20 秒下线一台雷达。这不是「重资产」的包袱,而是将制造也变为核心研发的一部分,用规模效应将成本打穿,让激光雷达从几十万元的豪华车,装进了 10 万元级的国民神车。03、下半场开启:规模、成本与生态的终极较量
禾赛的百万台里程碑,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。
在技术路线探索过程中,不同企业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判断,做出了差异化的选择——有的在 MEMS 与一维转镜之间寻找最优解,有的在芯片方案上进行多元化尝试。
这种探索推动了行业技术的多样性发展。而垂直整合与全栈自研的价值,在大规模量产阶段得到了充分验证。
禾赛用百万台的规模实践表明:
在汽车产业,稳定、可靠、低成本的大规模交付能力,与前沿技术参数同样重要。从芯片自研到整机制造的全链条把控,让禾赛在面对 SPADs 因外采芯片导致的「高反膨胀」、「噪声过滤」等行业挑战时,能够在自研硬件层面进行底层优化。
ETX 路口真实点云
这种「技术研发-规模量产-商业闭环」的正向循环,正是激光雷达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车载应用的关键。
战争的下一幕,将是生态与成本的终极较量。禾赛的 ATX 雷达已渗透至 10 万元级车型,与比亚迪、小米、理想等形成了深度绑定。它不再仅仅售卖一个硬件,而是在构建一个以自身技术标准为核心的智驾感知生态。
看一下禾赛的几个单供客户的最新成绩。小米汽车 9 月首次冲破 4 万辆,累计销量已超 26 万辆。理想汽车 9 月销量 33951 辆,累计销量近 30 万辆。
已经连续 7 个月蝉联新势力销冠的零跑汽车,9 月销量 66657 台,累计销量近 40 万,还刚刚下线了第 100 万辆整车。
更不用说,禾赛的客户还有长安、吉利、长城、奇瑞、上汽奥迪、上汽通用、合资丰田等大厂。
非常值得关注的是,禾赛的新客户,今年刚签的,主打智驾平权的新能源大魔王比亚迪,9 月销量 396270 台,累计全年已超 300 万。
禾赛的百万台,宣告了激光雷达行业从「技术尝鲜期」正式进入「规模普及期」。
未来的竞争,将是规模化、成本、供应链和生态的全面战争。在这个战场上,禾赛已经凭借百万台的先行优势,抢占了最有利的地形。对于后来者而言,翻盘的窗口正在迅速收窄。
禾赛的领先,是「技术路线前瞻性+全栈自研深度+大规模制造能力」的胜利。这场胜利,属于中国智造,更属于那些耐得住寂寞、点对了科技树的长期主义者。
优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